欢迎光临安徽省牛羊产业协会! |
生态养殖与养殖模式
安徽省现代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蔡治华
(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
一、生态养殖的概念
1.生态养殖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遵循牧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基本原则,以畜禽为牧业生态系统中的动物要素,用农业生态工程方法协调环境、生物等关系,有机地组织畜禽生产的体系。
2.根据不同养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在一定的养殖空间和区域内,通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长,实现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一种养殖方式。 这一定义,强调了生态养殖的基础是根据不同养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
3.运用生态系统的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共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并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发展养殖业为主,农、林、草、牧、副、渔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养殖业产业体系,它是技术养殖业的高级阶段。
二、生态养殖的基本内涵
按照生态学原理来规划、组织和进行养殖生产。
1.生产结构的确定,产品布局的安排等都必须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和当地的环境条件相匹配;
2.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可更新能力;
3.在能量和物质的利用上,要做到有取有补,维护生态平衡;
4.在利用可更新自然资源的同时,要注意培育和增殖自然资源,使整个生产的发展走向良性循环。
三、生态养殖业的基本特征
1.生态养殖业反映了“安全、优质、高效与无公害”的特征。
2.生态养殖业是以畜、禽、鱼养殖为中心,同时因地制宜地配置其他相关产业(种植业、林业、无污染处理业等),形成一个高效的、无污染的配套系统工程体系,把资源的开发与生态平衡有机地结合起来。
3.生态养殖业系统内的各个环节和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如果某个环节和要素受到干扰,就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波动和变化,失去原来的平衡。
4.生态养殖业系统内部以“食物链”的形式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转化,以保证系统内各个环节上的生物群的同化和异化作用的正常进行。
5.在生态养殖业中,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网络是完善和配套的,通过这个循环网络,系统的经济值增加,同时废弃物和污染不断减少,以实现增加效益与净化环境的统一。
6.生态养殖模式涉及的科学技术领域要比工厂化养殖范围宽泛的多,它不仅需要应用养殖的科学,还需要应用植物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其他科学的有用成果。
四、养殖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养殖业造成环境污染
(1)养殖业经营方式逐渐转为集约化
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产生了大量粪尿污水、有害气体等,如不及时处理,随时都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2)养殖场选址不当
目前国内大多数集约化养殖场建在人口比较密集、 土地占有量相对较少、交通便利的城市郊区,造成农牧脱节,畜禽粪便不能及时施用于农田。
(3)环保意识淡薄
为了发展经济,重在强调养殖业的积极意义,对养殖业污染认识不足,致使养殖者从开始养殖就仅重视饲养规模和发展速度,在形成一定规模后,环境污染问题就凸显出来。
(4)养殖者投资不足,饲养设施简陋
有许多养殖者,由于缺乏资金,出现许多简易型畜禽舍和露天饲养场, 饲养设施简单,有的甚至缺乏必要的设施。便随意排泄,严重污染了周围环境。
(5)饲料浪费现象严重
饲养管理不规范,饲养设备也不充足,畜禽因争食而造成饲料浪费; 采用自配粉料,由于粒度过细,畜禽挑食而造成饲料浪费;不设置饲料槽,饲料被践踏而浪费。
(6)兽药、添加剂使用不当,违禁药物的使用屡禁不止
由于饲养管理水平较低,畜禽疾病不断,仅靠长期大剂量添加兽药来应对疾病,造成耐药菌株不断产生,疾病控制难度提高,助长了药物的违规使用,造成抗生素、激素、微量元素大量残留在畜产品中。
五、养殖业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1.影响空气质量。畜禽粪便在厌氧的环境条件下,可分解释放出氨气、硫化氢、甲基硫醇等刺激性气味,不对养殖场周边的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影响人类健康。
2.影响水体质量 。量的畜禽粪尿及高浓度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泊中,造成水质不断恶化。
3.传播人畜共患病。人畜共患病有90 余种,畜禽粪尿中有大量的微生物,畜禽发病时会有大量的病原体通过排泄物排出,造成疫病的扩散和传播。
4.影响畜禽自身生长及繁殖性能。畜禽生产的环境卫生状况与畜禽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关系。粪便发酵后产生的粪臭素、NH3、H2S、CH4、CO2等有害气体可使畜禽的生产性能下降严重时会造成中毒甚至死亡。
六、生态养殖业意义
1.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养殖是环境友好型产业,可以低成本地解决规模化养殖环境污染和耕地退化问题。采取现代化的设施设备和生物技术处理畜禽粪便,将粪便制作成有机肥或制作成饲料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养殖的经济效益,促进生态的良性循环。
2.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 。根据生态系统营养物质多级利用、循环再生的原理,将人类不可直接利用的植物性产品转化成动物性产品,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发展生态养殖业,促进养殖业向低碳绿色方向转型, 带动产业链相关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传导养殖产品加工业向低碳绿色方式转变,推动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的建设。
3.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根据动物健康养殖的要求,采用生态化方式防治畜禽疫病,利用生物制品预防动物疾病,减少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使用,为动物提供无污染无公害饲料,生产无污染物残留、无药物和激素残留高质量的生态健康食品。
4.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生态养殖业采用营养物质多级循环利用技术,降低了生产系统的投入,生产出的绿色健康生态养殖产品具有较高的品质价值,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强了养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有利于扩大就业门路。生态养殖业属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型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劳动,发展生态养殖业,有利于扩大就业门路,为更多的劳动者发挥才智创造条件。
七、生态养殖模式
1.牧—沼—农(林、果、蔬菜等)循环模式。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逐渐扩展补充更多生态位,形成一个完整的半封闭、基本上是人工的生态循环系统。
牧—沼—农循环模式特点:
(1)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废弃物中氮和磷元素溶入沼渣和沼液内,使肥效提高,消除恶臭味,猪粪中寄生虫及有害的好氧菌经过厌氧发酵基本消灭,沼渣和沼液成了很好的肥料。
(2)粪尿变为袋装绿色有机肥。沼肥作为农业、果、草的肥源或鱼的饵料,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种的草作为猪的部分饲料。
(3)沼气作为能源。
2.生物发酵床技术。对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尿通过发酵,达到粪污零排放。
3.牧-林结合型模式。
牧-林结合型模式能有效消纳畜粪的比较优势。
一般每亩林地需要施有机肥和追肥各2.5吨农家肥或施沼液4吨。
综合测试每亩林地能基本消耗5~8头猪产生的粪尿。既解决了畜粪利用,又增施了林土的有机肥。
4.牧-草-鱼模式。粪尿有机物物通过无害化处理生产牧草,优质牧草可以饲喂家畜或作为鱼饲料等,粪尿可以生产高档有机肥。
5.料-牧-沼-草模式。料-牧-沼-草模式,解决农田种粮的单元结构,提高了农田复种指数,调整产业结构;扩大草食家畜的青饲料来源;解决了粪尿污染;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提供能源等
八、生态养殖技术
(一)资源化利用的新技术
家畜产生的粪尿可以为养蛆、蚯蚓、养殖藻类提供营养来源。
蝇蛆和蚯蚓等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富含动物所需要的各种天然氨基酸和生长激素。人工养殖蝇蛆和蚯蚓处理养殖场的粪便和城市垃圾,再以蝇蛆和蚯蚓代替精饲料,利用蝇蛆和蚯蚓天然的生长激素、抗生素等来饲养经济动物。
(二)生态环境与粪尿处理研究
一是从畜禽营养等角度,研究环保型饲料,减少排泄物中氮、磷排出量的营养调控技术。如通过添加植酶可以提高饲粮中植酸磷的利用率,降低无机磷的添加量,使磷的排放减少20%~50%。二是研究畜禽粪尿的综合利用方法。沼气化处理是采用现代生物发酵工程技术,以畜禽废弃物为原料,配以多功能发酵菌,通过厌氧发酵和连续池式发酵,使畜禽养殖废弃物通过有益微生物的处理,经过除臭、腐熟、脱水等一系列化学反应,最终转变成沼气和活性生物有机肥,使之无害化、资源化。三是采用生物和化学的方法处理污水。生物处理模式就是利用微生物将粪尿中复杂的有机物降解为简单的无机物或合成微生物体,达到处理粪尿、污水,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生化处理模式,从采用的工艺技术来看,有厌氧处理、好氧处理、厌氧+好氧处理等,占地少、适应性广,但投资大、能耗高、运转费用高。四是采用新型的环境保护型的畜禽舍,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对产生污染的环节实行全程控制。
九、生态养殖的发展对策
1.生态养殖业需要因地制宜。从当地环境实际出发,探索循环规律,找出良性生态循环的养殖模式,以获取最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适合生态养殖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要提高集约化养殖环境控制能力,加强设施建设,建立生态型养殖小区,实现粪污零排放。
2.积极开发生态饲料业,开发微生态制剂和中草药添加剂,逐渐向有机养殖业方向发展。将畜禽日粮配合纳入整个生态系统,使畜牧业逐渐走上生态型畜牧业的轨道。通过营养调控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降低废弃物的排泄量,研究开发新型的绿色饲料添加剂。
3.粪便无害化处理和粪便资源的分层次多元化作用。利用干清粪工艺,将堆肥、厌氧发酵、制作生物有机肥等技术结合起来,通过综合利用开发,生产商品有机肥及配制有机无机复混肥和基质肥。包括生物好氧发酵制造高效活性有机肥,各种栽培基质和营养土,或经过无害化处理之后作为再生饲料,从而实现畜禽粪便资源的分层次多元化利用。
4.增强共生系统,发展蝇蛆、蚯蚓等食物链环节,研究和开发再生利用资源,将畜禽粪便、秸秆转化为高蛋白质的动物饲料,专家预测,人工生物链将有可能作为生物工程取代现有的饲料工业生产体系,并作为环保产业的一部分在我国获得长足发展。
加强人工生物链这一薄弱环节,研究生物链上的生物群落,挑选出易于生产的品种,强化培育,形成新的产业链,使饲养的动物获得比自然界更优越的环境,更加充足的饵料,从而降低饲养成本并获得优质高产。
总之,生态养殖的发展必将走有机畜牧业的道路,实现畜牧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有效结合,是协调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有效举措,是21世纪中国畜牧业应对WTO挑战,突破绿色贸易壁垒、进行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