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全国的位次。1999年全省牛肉产量32.6万吨,位列全国第三,但近十余年来逐年下降,到2011年,仅有17.6万吨, 排在全国第十二位。
3.区域分布和肉牛品种。我省肉牛生产区域分布明显,主产区是皖北地区,约占全省肉牛出栏量和牛肉产量的90%;淮河以南以皖南和皖西山区养牛较多,主要是肉役兼用,但在全省所占比重较小。我省肉牛品种较混杂。皖北地区饲养的品种主要为皖北黄牛,但基本上是本地黄牛与西门塔尔、夏洛来、利木赞等品种的杂交后代;皖南、皖西山区主要饲养品种是当地的大别山牛和皖南牛。2012年,安徽省现代肉牛产业体系在开展全省肉牛发展状况调研时,在滁州市的凤阳、明光、定远等县(市)发现了一个新的地方黄牛种群,经过安徽省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初步命名为“皖东黄牛”,并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待认定。
4.饲养模式及规模化水平。我省农村肉牛养殖主要以农户分散饲养为主。皖北地区主要是舍饲,南部山区以放牧与舍饲结合,也有的以放牧为主。近几年,我省农民饲养肉牛的积极有所回升,尤其是在皖北地区,规模化的肉牛育肥场不断发展。如20 世纪90 年代末期, 阜阳市养牛场仅20~30 家, 且均为小规模生产, 目前全市规模育肥场已有900 家, 比90年代末增加了30 多倍,仅临泉县就有3 家千头牛场。
5.肉牛生产水平。据2008年全省家畜品种资源调查时对1岁半到2岁之间的黄牛屠宰测定结果,我省皖北黄牛出栏体重为400~500 千克,屠宰率50%左右,其中规模育肥养殖的牛出栏体重要高于农户所饲养的牛;但皖南黄牛个体小,产肉性能较差,一般为280~350 千克,屠宰率约45%。
(二)存在的问题
我省肉牛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全国基本相似,但也有一些特殊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缺乏良种。我省皖北地区肉牛的当家品种是皖北黄牛,其实是多种外来品种与当地黄牛的杂交改良后代,虽然经过30多年改良,但因未能进行系统的品种选育,血缘混杂;而皖南地区的黄牛主要是当地品种,肉用性能较低。
2.繁殖母牛减少,肉牛生产严重滑坡。因为养繁殖母牛的比较效益低、风险大等原因,近十多年来, 我省肉牛生产呈下降趋势,特别是散养农户和繁殖母牛大幅减少,导致肉牛存栏量和出栏量都大幅度下滑。据调查,2012年全省能繁母牛存栏量仅为70万头。
3.饲养管理水平、生产方式和经营机制较落后。我省肉牛业目前仍以农户居多,饲养粗放,规模化程度不高,缺乏标准化生产;养殖场普遍规模不大,主要是进行架子牛育肥,且缺乏科学的饲养管理, 效益不高。
4.饲料生产落后,优势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虽然我省的农作物秸杆、农副产品和天然草地资源丰富,但因为缺乏饲料生产企业,利用率很低,其中秸秆资源的总体利用率不到10%,大量的冬闲田和江淮之间、皖南的天然草地基本上没有被利用。
5.肉牛养殖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低,产业化体系尚未形成,基本上还是以农户为主的分散饲养和集贸市场销售,屠宰、加工和销售和产业链不完善,总体效益低。
6.基层的牛繁育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
(三)我省肉牛业滑坡的原因分析
导致我省肉牛业滑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1.养牛的目的和牛的用途改变。传统的养牛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畜力,所以千家万户养牛一直是我国肉牛业发展的主体模式。但是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养牛耕田的作用在逐渐弱化,牛由过去的役肉或肉役兼用变为单纯的肉用,养牛耕田已非必需,直接造成了肉牛饲养户的减少。
2.农民就业渠道在不断拓展和扩大。农民是养牛业发展的主体和中坚,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和改变,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从事其它行业,且收入要比养牛来得快而高,这是许多养牛场 (户)放弃养牛的重要原因。
3.养牛的收益周期长,而所需投入和占用资金较多,且养繁殖母牛的效益相对较低,使许多养牛户不愿意饲养母牛。另外,养牛风险较大。一是疫病风险,一旦遇到发生重大疫病,就要进行扑杀处理;二是偷盗风险,目前农村中大多数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养牛既缺乏劳动力,又不能保证牛的安全,常被偷盗。
4.屠宰加工能力的扩大。屠宰加工能力的增强也是造成存栏牛数量下降的重要原因,因为在牛总量没有很大增加的情况下,屠宰的多了,存栏的数量就必然会减少。
5.饲料工厂化生产与商品化程度低。发展规模养牛需要大量的饲料。只有饲料,包括粗饲料和精饲料实现了工厂化和商品化,才能促进养牛业的发展。
二、加快我省肉牛业发展的思路及建议
(一)制定发展科学的发展规划,实施肉牛振兴工程
肉牛业在我省农业中目前还是一个弱势的产业,需要政府重视,制定相关政策,因此建议制定全省的肉牛发展规划,实施肉牛振兴工程。
(二)制定相关政策,扶持肉牛业的发展
1.制定快速增加能繁母牛数量的政策,包括:①建立能繁母牛和基础母牛的发展基金,对能繁母牛—犊牛联合采取补贴,调动农民养能繁母牛的积极性;②建立能繁母牛的保险制度,消除母牛养殖户的后顾之忧;③引导肉牛屠宰加工—肉牛育肥—母牛繁育三个环节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扶持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建立和培植牛源基地;④推广高效繁殖新技术和技术培训,提高母牛的繁殖效率和犊牛成活率。
(三)奶肉结合,增加总量和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
一是发展乳肉兼用牛,大幅度提高养母牛的经济效益。兼用黄牛的产奶量虽然不及荷斯坦牛,但饲养成本较低,而且肉奶兼得,肉、奶品质均佳。因此,建议在城郊或奶牛业发展较好、原料奶收购方便的地区,大力发展乳肉兼用牛养殖。
二是利用奶牛资源,快速增加牛肉总产量。“向奶牛要肉”是当前国内外加快肉牛业发展的方法之一。我省每年约有4~5万头公牛犊和淘汰奶牛,且周边的江苏、上海等地还有相当数量淘汰奶牛和奶公犊。因此我省可利用这些奶牛资源发展肉牛业。
(四)采取科学的措施,提高肉牛养殖效益
1.提高肉牛个体养殖的效益。一是提高肉牛生长速度和个体重,增加个体的牛肉产量;二是提高肉牛的质量,生产高档牛肉,提高活牛或牛肉的价格。
2.将饲草资源优势转化为肉牛养殖产的优势,降低肉牛饲养成本。我省皖北和江淮地区,农作物秸秆和农闲田资源丰富,建议充分利用秸秆饲料和农闲田种植牧草,发展舍饲养殖肉牛;皖南山区和沿江等草场多的地区,建议利用好丰富的草地资源,把饲草资源优势与肉牛养殖结合起来,开展放牧或放牧与舍饲结合的方式发展肉牛养殖,降低饲料成本。
(五)大力发展商品化肉牛饲草、饲料,促进肉牛规模化、现代化养殖
畜牧业的规模化依赖于饲料的商品化。没有工厂化生产和商品化饲料,肉牛业的规模化、现代化水平是难以提高的。因此建议我省要充分利用草料资源优势,支持饲料企业大力发展肉牛商品化饲料。
(六)改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化肉牛业
传统的小规模、分散饲养,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且销售困难。我省一是要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逐步实现由分散饲养、粗放经营向规模生产、集约经营转变,由传统养牛业向现代化养牛业转变,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二是大力推广科学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水平;三是要发展肉牛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养牛的综合效益。因此建议,我省要出台相应政策,引导、扶持肉牛养殖和加工龙头企业、肉牛合作组织,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的规模化肉牛场、牛肉加工企业,加强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组织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肉牛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建立区域性肉牛基地。
(七)发展牛肉加工业,加快牛肉走上家庭餐桌
牛肉是高蛋白、低胆固醇的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牛肉蛋白中的8种人类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猪肉,是人类提高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优质动物性食品。所以人均牛肉消费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活水平高低的标志。要加快提高我国居民的牛肉消费量,除加快发展肉牛养殖业外,还要加快牛肉加工业,研发、生产方便我国家庭食用的牛肉产品,使牛肉产品能上家庭餐桌。
(八)建立、健全肉牛科技研发、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
一是要加大肉牛品种选育力度,在品种改良的同时,培育适合我省饲养的肉牛品种;二是加强肉牛高效繁育、饲养、饲料生产等技术研发与推广;三是要建立、健全肉牛业的科技服务、疫病防控等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