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光临安徽省牛羊产业协会!
安徽省肉羊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时间: 2014-08-14   来源:  

安徽省肉羊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安徽省现代肉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  王立克

(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

随着我国畜牧业不断的发展及消费者肉食品结构的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得到不断的调整优化,肉羊产业已经逐步发展成为畜牧业发展的新亮点。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绵羊、山羊饲养量、出栏量、羊肉产量最多的国家。2012年全世界羊肉总产量为1129.5万吨,我国为401万吨(位于世界第一),占我国肉食品总产量的4.8%

 

一、安徽省肉羊产业的发展现状

安徽省养羊历史悠久,养羊业是传统的优势产业,我省是全国肉羊主产区和中原肉羊带优势区域,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和良好条件。同时黄淮及长江流域地区肉羊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是近年来我国养羊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按照农业部肉羊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到2015年优势区域肉羊良种覆盖率应达到60%。近年来,我省肉羊产业取得长足发展,规模养殖场、养殖户逐年增加,良种覆盖率、羊肉产品加工与供应能力显著提高。

2011年初,省农委组织有关人员对全省15个市所辖县(市区)肉羊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201015个市所辖县(市区)存栏羊为555.62万只,出栏羊为898.99万只。从存栏羊分布情况来看,以宿州市、阜阳市和亳州市数量最多,存栏羊分别为210万只、114.2万只和105.6万只,占存栏羊总数77.4%,其次为六安市、滁州市和淮北市,存栏羊分别为40.4万只、31.127.8万只,占存栏羊总数17.9%。从出栏羊分布情况来看,也以以宿州市、阜阳市和亳州市数量最多,出栏羊分别为320.6万只、201.3169.5万只,占出栏羊总数76.9%,其次为为六安市、滁州市和淮北市,出栏羊分别为84.3万只、51.3万只和28.9万只,占存栏羊总数18.3%

省内主要饲养有黄淮山羊(安徽白山羊)、波尔山羊、湖羊、杜泊羊、小尾寒羊、乌骨羊和南江黄羊等品种。

 

二、安徽省肉羊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品种选育,良种化程度低。

安徽省是我国中部的重要肉羊产区,属国家农业部规划的中原肉羊优势区(《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但与全国许多地区一样,其肉羊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长期缺乏品种选育,良种化程度低,严重地制约了生产效益的提高和产业的发展。良种在畜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内外的实践证明,畜产品总量的增加将主要依赖畜禽个体效率的提高而非是饲养数量的扩大。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也表明,种质资源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在40%以上。然而,良种化程度低是当前我省肉羊产业化发展中的普遍存在的限制因素。

在黄淮地区,目前的肉羊当家品种主要是黄淮山羊(包括安徽白山羊),属肉、皮兼用的地方品种,其突出优点是繁殖率高、耐粗饲、板皮质量好;缺点是个体小、生长速度慢、肉用性能差。虽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引进奶山羊、马头山羊、南江黄羊、波尔山羊等品种开展杂交改良,但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选育,在杂交后代的产肉性得到了一定提

高的同时,却带来了种群血统混杂、地方品种的优秀遗传基因丢失(如波杂后代繁殖性能降低等)、杂交群体生产性能不一等负面影响,制约了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肉山羊育种与快繁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从育种技术上看,常规育种方法虽然有本身的优势,如可控性强,选育的后代遗传稳定性好等,但存在周期长、选择效率低、投入大、见效慢等缺点,尤其是在聚合高产、优质、抗逆等多个优良性状上的技术难度很大。

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等繁殖新技术,在传统育种基础上是加快育种速度的关键辅助技术。然而,由于羊的人工授精和早期妊娠诊断技术存在缺陷,胚胎移植效果不稳定等,人工授精和发情控制等繁殖新技术在羊业生产中的应用比例较低,而杂种母羊的繁殖季节性增强,窝产羔数减少,产羔间隔延长,加剧了目前安徽羊业发展减缓的困境。

目前,我国的肉山羊育种基本上仍处于常规的杂交改良水平,品种选育技术研究和新品种培育远落后于生产需求。安徽白山羊虽然种质优异,但其遗传基础缺乏挖掘和整理,育种技术水平亟待研究和提高。

3.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低,产业化体系不够完善

安徽省的肉羊产业目前仍以农户、小规模生产为主体,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低,产业化体系不够完善。这种分散经营和粗放管理方式虽然饲养成本低,但造成养羊周期长,饲料转化率低,出栏率低。落后的传统生产方式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当地资源,不能目标明确地批量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也不能有效地进入市场和参与市场竞争。同时,不利于采用先进实用的综合配套技术和疫病防控技术,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严重制约肉羊业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养殖场和农户饲养量的增加,肉羊环境控制的难度加大。羊场的选址和规划布局不合理,羊舍结构设计不规范、环境质量控制技术不到位,粪污处理和利用不及时,都会极易导致舍内温湿环境恶劣、空气质量显著下降、微生物大量繁殖,会使肉羊产生明显的环境应激,直接导致生产性能显著下降,发病率大幅上升,给肉羊的健康和生产力的正常发挥造成负面影响。

4.肉羊营养研究与饲料生产滞后

我省肉羊营养研究严重滞后于生产,现已成为制约我省肉羊生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瓶颈。安徽省可用于养羊的草料资源非常丰富,但因饲料生产、加工技术落后,肉羊饲料还没有实现商品化生产,大量的农作物秸秆等农副产品也未得到有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小麦秸、玉米秸和稻草等秸秆,纤维素含量高,蛋白含量低,需要研究秸秆的物理、化学或微生物处理等技术措施,提高秸秆的营养价值和消化率;黄豆秸、花生秧和山芋藤蛋白含量较高,是目前肉羊养殖中利用较多的秸秆饲草资源,但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收集保存方法原始、加工手段落后、技术科技含量低等方面。

5.肉羊疫病监测和防控体系不健全

随着养羊业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流通渠道增多、范围扩大,饲养管理及条件的不完善,使肉羊疫病的发生与流行表现出了新的特点。疫病种类增多,危害增大,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不少种类的病原广泛存在于羊的生产环境和流通过程之中。实际生产中常见许多病例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这种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为诊断和防治带来困难。

 

三、安徽省现代肉羊产业技术发展的总体思路与主要对策

(一)总体思路

安徽省现代肉羊产业技术发展的总体思路为:紧紧围绕肉羊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加快科技平台和技术队伍建设;重点解决在肉羊良种繁育体系、繁殖新技术、肉羊营养需要与饲料资源开发、优质羊肉生产、肉羊产品开发和疾病防控等领域制约肉羊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及先进实用技术推广,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实现肉羊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对策

1.肉羊良种繁育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开展肉羊品种选育与有序利用,提高肉羊业的良种化水平,已是我省肉羊业发展中的当务之急。将常规育种、现代分子育种以及繁育生物技术等技术相结合,开展新品种(系)培育、杂交利用和快繁技术研究,提高我省肉山羊育种的技术水平。

1)建立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开展本地良种肉羊的选育工作,建立安徽省肉羊种羊育种信息数据库,制定肉羊新品系培育目标和联合育种技术体系,开展肉羊相关生产性状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杂种优势预测技术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地方良种肉羊品种资源。

2)开发利用同期发情、精液冷冻、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技术。建立和应用冷冻精液的非手术子宫深部输精技术,研究和熟化母羊密集产羔等繁殖调控技术。

2研究安全高效肉羊系列饲料配制技术,开发肉羊饲料资源

针对我省肉羊品种、养殖方式和饲料特点,制定安徽白山羊及其杂交羊的饲养标准,建立我省肉羊营养需要和饲料营养价值体系,对合理利用饲料、最大程度发挥肉羊生产性能、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养羊业经济效益和促进肉羊的饲养朝科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农区养羊的饲料资源非常丰富,但开发利用不够,特别是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农副产品以及食品等轻工业副产品未得到有效利用,既然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为此,有必要开发秸秆、农副产品、食品工业副产品等非常规饲料,增加饲料有效供给,降低养殖成本。

3、开展肉羊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肉羊产业化经营水平

根据安徽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加快适合我省气候特征的标准化羊舍和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工作,应用合理的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技术,建立清洁、康乐、福利型的肉羊生产模式,充分挖掘羊的适宜生产潜力,建立包括营养、繁殖、管理、生态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安全生产等一系列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技术体系,为产业的健康、高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安徽省肉羊业可持续发展。

1)开展规模化和标准化肉羊养殖技术研究,建立高效的生产管理模式,逐步实行和推广肉羊规模健康养殖。

2)肉羊生产坚持以家庭牧场养殖为基础,正确引导肉羊相关公司和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加强屠宰加工、质量安全管理和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大力推广肉羊标准化生产,提高肉羊产业化经营水平。

3)研究肉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工艺要求和环境控制;组织开展羊场场址的选择,对场址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和建筑物布局;组织研究设计适于不同阶段肉羊生长或生产特征的羊舍结构,确定配套的生产设施与设备;系统研究舍内温热环境和有害气体对肉羊生产的影响;研究合理的肉羊舍清粪工艺和粪便利用措施,实现清洁生产和有效利用粪便资源。

4开展肥羔生产技术体系研究,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生产。集成繁殖控制技术、杂交利用制度、饲料配方、农副产品及青粗饲料加工利用技术,以及工厂化、半工厂化生产肥羔的配套设施、饲养工艺和防疫保健程序等,逐步使肥羔生产向专业化、集约化、工厂化生产的道路发展。研究肥羔生产技术,建立肥羔生产示范基地。

4、开展肉羊疾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针对危害本省较为严重的寄生虫和主要传染性疫病、影响规模化舍饲养羊发展的营养代谢病、繁殖障碍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研究具体常发病的防治技术。调查和研究肉羊常见疫病的发病原因及主要危害肉羊生产的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开展肉羊重大疫病和群发病的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建立科学的监测和防治体系。科学合理地制定出集约化、规模化肉羊养殖场疾病防治操作规范。

5.加强肉羊产业技术队伍与平台建设

加快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工作,形成一支集研发、应用、示范和推广的一体化现代肉羊产业体系人才技术队伍。有效整合体系内现有资源,加强科技研发和示范推广平台建设,实现集研发中心、功能室、示范基地为一体的现代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平台,增强体系功能。

 

下一条: 安徽省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上一条: 牛羊肉价格为何多年持续上扬
Copyright @ 2008-2014 安徽省牛羊产业协会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主办单位:安徽省牛羊产业协会
办公地址:合肥市天鹅湖畔小区A7栋401室 联系电话:0551-65862192 协会网址:www.ahniuyang.com 协会邮箱:ahnyxh163@163.com
技术支持: 巢星网络

皖ICP备1401553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