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强黄牛改良
我国黄牛约占全国总牛头数的70%左右,是发展肉牛生产的主要品种资源,具有耐粗饲、抗病力强、性情温驯和适应性强的优良生物学特性。经过长期选育,现已形成了众多的优良地方品种。有代表性的是秦川牛、鲁西黄牛、南阳牛、晋南牛和延边牛等五大品种。但由于长期以来以役用为目的进行选育,其体格偏小,产肉性能差,后躯发育欠佳。过去黄牛改良主要是用五大黄牛品种,改良其他地区的黄牛品种。近年来,则根据肉用选育方向的需要,需引进国外优秀的肉牛和肉乳兼用品种进行杂交改良,主要有利木赞、海福特、西门塔尔、夏洛莱等。
2、开辟饲料资源,保证饲料供应
饲料不足,尤其是优质粗饲料和精饲料不足,是限制我国高效、优质养牛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我国人多地少,不可能使用大量土地养牛;而是要广辟饲料资源,改变种植结构,增加单位土地面积饲料营养物质产量;推广青贮、氨化及微贮等新技术,保存更多饲料营养物质;开发非蛋白氮饲料利用技术,解决蛋白质饲料不足和实行精饲料配合使用,提高利用效率上。
3、选择适宜的肥育模式
任何年龄阶段的牛都可转入肥育,肥育模式也多种多样,应因地制宜地加以选择。按牛的肥育年龄可分为犊牛肥育、育成牛肥育和成年牛肥育;按肉牛的生产组织形式可分为直线肥育、后期集中肥育(强度催肥)和放牧肥育。